寧波江北區慈城鎮,藏著一個800多年歷史的“寶藏小村”,名叫半浦。
村子建在一處有200年歷史的古渡口旁,三面環水。漫步村里,青磚黑瓦的宅邸與現代化的民居連成一片,頗有韻味。
每個周末,都有不少人前來游玩打卡。
村里的地標是一座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二層獨棟建筑。這曾是村委會的辦公大樓,現在是寧波首個村級美術館——半浦美術館。
受訪者供圖
這兩天,有寧波網友向潮新聞記者重點“安利”,說就是因為這個美術館,給村子帶來了大變化。
此話怎講?
閑置的文化禮堂變身美術館,第一場活動是給老人畫肖像
打造并經營半浦美術館的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、江北區美術家協會主席、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葛曉弘。
2019年,他帶領江北區美術協會會員來半浦村尋覓創作靈感。
“村里有很多清代和民國古建筑,很有歷史價值。”葛曉弘一眼看中,與村子結對后,偶然發現一棟閑置獨棟建筑,便有了建美術館的打算。
這棟建筑最初是村委會的辦公大樓,后來村委會搬了新址,就把舊址改成村文化禮堂,展示農耕文化。不過,因為種種原因,未能發揮應有作用,村里頭疼許久。
葛曉弘接手后,在保持建筑原貌的基礎上修繕。
2020年,半浦美術館正式開館。
美術館有了,如何物盡其用?
葛曉弘的答案是“必須接地氣”,這個美術館就是要服務村里的,應該根據當地的風土人情收集創作作品,讓村民能在家門口看遍“江北好風光”。
美術館舉辦的第一個活動,就是邀請江北區美術協會骨干會員給村里十多位90歲以上老人創作肖像畫。
受訪者供圖
半浦村黨支部書記陳卡男記得,那場活動反響特別熱烈,村里如過年般熱鬧。“頭一次有人來村里畫肖像,鄉親們都覺得很新奇。”
很多老人拿到畫后,第一時間裝裱,看了又看,愛不釋手。
受訪者供圖
此后,葛曉弘經常組織多地畫家和攝影家來半浦村采風。采風中完成的繪畫和攝影作品,都在半浦美術館展出。
這樣的公益性繪畫展、攝影展幾乎每月都有一場,主題都是鄉村生活。
同時,還會不定期邀請國內外優秀農民畫家和攝影家來這里辦展。
受訪者供圖
一場場活動和展覽,不僅給半浦村帶來“藝術感”“國際范”,還讓一批批藝術家和游客走進半浦、了解半浦、愛上半浦。
半浦村的知名度由此越來越高。
去年10月舉行的中國農民豐收節,半浦村作為浙江主場活動所在,向全國游客展示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獨特經驗。
用藝術給鄉村賦能,不僅挖掘文化還帶動村民返鄉創業
去年,葛曉弘被聘為寧波江北區首批“輪值村主任”,今年又被評為浙江省藝術鄉建帶頭人。
陳卡男告訴記者,半浦村共有4位“輪值村主任”,除了葛曉弘其他三人分別是企業家、退休村干部和非遺傳承人,發揮各自優勢,激發鄉村振興“新動能”。
對于葛曉弘而言,這個“職務”不能只停留在經營好半浦美術館這件事上。
“無論是辦美術館,還是當輪值村主任,歸根到底都是為村里服務,通過營造半浦村的‘藝術氛圍’,進一步改善半浦的環境,給鄉村賦能。”
在他的規劃中,半浦美術館只是一個起點。在村里文化特派員的幫助下,要用藝術的名義把半浦村各個景觀串聯在一起,開發出一條完整的旅游線路。
受訪者供圖
比如,村里那兩座古窯,就是他“串聯”計劃中很重要的環節。
他告訴記者,作為村里的歷史見證,古窯和半浦村的古渡口以及眾多歷史建筑一樣,值得保護和進一步挖掘。“在保護的基礎上,我們打算開設制窯的公益課程,讓孩子們可以通過實踐,了解中國傳統文化。”
他還推薦學生在村里開了一間茶吧,不僅可以供游客休息,還要茶吧多推廣半浦本地農產品,讓村民享受到更多的實惠。
如今,在葛曉弘的推動下,加拿大中國畫館交流中心以及寧波、廣州等多個高校寫生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也在半浦建立。下個月,廣西民族博物館也將在半浦美術館舉行館藏農民畫展。
受訪者供圖
村民們都說,這些年村里變化非常大。
村民韓師傅早年在外做餐飲生意。今年,老婆跟著他回到村里,開了一間米線店。對于自家的第一個返鄉創業項目,韓師傅充滿期待,“以前村里除了農業,沒有其他產業,現在村里的人氣越來越旺,游客越來越多,希望能夠在家門口賺到錢。”
除老韓一家外,越來越多的村民回到村里,開起了民宿、農家樂,還開了咖啡店。其中有多家小店,成了抖音、小紅書上的“網紅”。
“2020年,我們村集體收入不到40萬,去年年底增長到60萬,今年有望突破80萬。”對于半浦村的未來,陳卡男也信心滿滿。
來源: 潮新聞 | 撰稿:記者 楊云寒 | 責編:金雨馨 審核:張淵
新聞投稿:184042016@qq.com 新聞熱線:13157110107
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
電話: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