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河直街是大運河畔最適合漫步的去處之一。去年以來,因為“簪花熱”,小河直街成了“網紅打卡點”,每天都有不少年輕人慕名而來。
和一眾簪花店的熱鬧不同,小河直街31號的老宅顯得格外清靜,大門虛掩,任門外游人來去匆匆。然而,從老宅內偶爾傳出的聲音總能驚艷眾人,水磨聲腔,婉轉悠遠,堪稱“一曲入魂”。抬頭看看老宅的門匾,“小河驛國際昆曲會客中心”,難怪了。
“算一算,來杭州工作剛好30年,真快啊。”一頭短發干練利落,昆曲名家楊崑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。小河驛國際昆曲會客中心雖只有5歲,但楊崑與杭州、與大運河的緣分早就結下了。
“運河邊正是傳播昆曲文化的好地方。”
楊崑出生在浙江衢州,她的母親是一位能歌善舞的鄉村全科教師,酷愛戲曲,空閑時常常帶著兒女去聽戲。因此,楊崑可以說是在戲臺下長大的。戲聽得多了,楊崑也會像模像樣地哼唱幾句,年幼的她雖還不懂戲中的意蘊,但興趣已然萌芽。17歲那年,在父母的支持下,她報考了江山藝訓班,開始正式學習昆曲。
1992年,浙江舉辦第二期青年演員昆曲培訓班,楊崑只身來到杭州學藝。因為之前學習刻苦,此時,她的技藝已有一定火候,培訓班的老師們都對她印象深刻。兩年后,20歲的楊崑被人才引進到浙江京昆藝術劇院,在運河之濱開啟了演藝生涯。之后,她成了《牡丹亭》里的杜麗娘、《西園記》里的趙玉英、《玉簪記》里的陳妙常……這些昆曲閨門旦的代表角色,她都能把握得爐火純青。30歲不到,她就榮獲第十屆“文華獎”,后來還獲評國家一級演員。“年輕時我更多的是‘本色出演’,而隨著年齡的增長,除了重塑自己的聲音外,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盡量保持內心的純凈。”她說。
非遺藝術需要傳承,一招一式的技藝傳承只是一方面。楊崑考慮的不僅僅是像自己的恩師那樣盡心盡力地教戲,她更想讓昆曲觀眾也建立一種傳承,這種傳承類似于美育,它會帶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。而實現這種傳承,需要一個現實支點,這個支點出現在了大運河邊。
2019年,在各方支持下,楊崑在小河直街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——小河驛國際昆曲會客廳。將工作室安在運河邊的小河直街,是因為大運河和戲曲有著深厚的淵源。“南碼頭,北碼頭,戲班日日隨水流”,中國戲曲的發展和大運河密不可分,自古就有“水路即是戲路”的說法,如今我國的各大戲種,有半數以上分布在大運河流域。明代開始,中國戲曲因大運河得到了飛躍式發展,戲曲交流演出更加頻繁,各路戲班沿著大運河往來于沿線城市之間,小河驛也是戲班經運河出行的發到站之一。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在浙江為官時,也曾多次來到小河驛,這個運河邊的埠頭因此和“戲圣”有了關聯。“運河邊正是傳播昆曲文化的好地方。”楊崑說。
許多大運河和戲曲的故事,楊崑是正式成為“大運河鄰居”后才慢慢了解的。她時常翻閱文獻,挖掘大運河的戲曲元素。茶余飯后,她還會去河邊走走,感受大運河的“呼吸”。只要沒有演出任務,她就會來到工作室,開設各類公益講座,與大家交流昆曲文化。有時,她也會換上練功服,一個人在工作室練練基本功。“有昆曲,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。”她說。
“讓更多人對傳統文化感興趣需要好的平臺。”
小河驛國際昆曲會客中心看著清靜,其實平時進出的人不少,其中還有很多是在校生,從小學到大學,各年齡段的都有。尤其到了寒暑假,常有班級組團來訪,聽楊崑普及昆曲知識和文化。
楊崑很喜歡給孩子們講課,每次有學生來聽課,她都會先帶著他們在工作室里走上一圈,從最基礎的“手眼身法步”講起,再展示不同角色的戲服、裝扮。這些年,她欣喜地發現,孩子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越來越深了。“有一次給孩子們講課,有個小男孩看到墻上的戲服,馬上就認出是武生穿的。”楊崑說,后來她特意問了,原來男孩的學校里開設了傳統文化普及課程,老師上課時講過關于戲服的知識。
既然叫作“國際昆曲會客廳”,自然不乏國際友人到訪。運河沿線有不少學校,有的學校聘有外籍教師。孩子們來聽楊崑的課時,感興趣的外教也會跟來,穿上戲服,學習昆曲的身段、眼神。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,上個月,法國著名漢學家白樂桑來到工作室,參加一場中法文化交流活動。活動正式開始前,楊崑表演了一段昆曲,演繹了3種不同的“笑”。白樂桑被楊崑的唱腔打動,連連稱贊,交流結束時,他還建議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昆曲的魅力。“這正是我一直期望的事。”楊崑說,創辦純公益的工作室,讓更多人參與進來,傳播傳統文化本該如此,“讓更多人對傳統文化感興趣需要好的平臺。”
“希望更多傳統文化能在大運河的滋養下越傳越廣。”
楊崑發現,來工作室的孩子們聽完課出門后,往往會在街上走一走,看看不同的非遺展示,更真切地去感受運河文化。
小河直街上一直不乏非遺元素,吃的、用的、玩的,非遺與大運河相互浸潤。比如街上那家百年醬園,杭州人對醬貨情有獨鐘,過年總是少不了醬鴨、醬肉,醬園就是制作醬油、醬貨的作坊。如今,小河直街的醬園除了賣傳統醬貨,還擺出了黃酒、紅曲酒等傳統釀造產品,同時以圖片、視頻的形式讓游客進一步了解非遺醬文化。
又比如運河沿岸攤位上的自制非遺漆扇體驗。漆扇是一種將漆器工藝與扇子相結合的手工藝品,最早可追溯至漢代。漆扇以扇為紙、以漆為畫,利用漆不溶于水的特性,使用漂漆技法,在扇面上繪制出各種圖案。游客可以自己動手做漆扇,在制作過程中感受到古老技法的精妙和先人的智慧。
這些年來,運河邊的非遺業態越來越豐富,非遺元素越來越多。前不久,第11屆大運河廟會上,各類非遺元素集中展示,讓市民、游客沉浸式感受了運河邊非遺的魅力。
來杭30年,在運河邊傳播昆曲文化也已5年,楊崑在時間流轉中反復驗證著“運”與“韻”的互動交融。在她看來,優秀文化能夠喚起世人的共同價值追求,戲曲沿運河的跨地域傳播就是例證。“希望更多傳統文化能在大運河的滋養下越傳越廣。”她說。
來源:杭州日報 | 撰稿:謝珂 | 責編:陳曉菲 審核:張淵
新聞投稿:184042016@qq.com 新聞熱線:135 8189 2583